查看原文
其他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叙事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如何概括和表达有待进一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协调推进现代化等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执政使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国际主义担当等方面,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经历百年奋斗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如何概括和表达,有待进一步诠释和说明。近年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但从规律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探讨的成果较为少见。本文聚焦规律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规律性经验和规律性智慧,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联系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区别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现代化维度进行的叙事,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国家性质维度进行的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的时间较社会主义建设要长,可上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涉及的内容较社会主义建设要广,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现代化之外,人的现代化也包含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透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窗口和门径,其蕴含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可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协调推进现代化等方面概括。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发展必经的过程和阶段,由于国家性质不同,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结果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时,规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避免出现颠覆性偏差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稳步前进;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决定现代化的道路和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一方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是责任型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政党宗旨、政党责任、政党使命决定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能将人民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得到彰显,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
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中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明积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至今没有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简单照搬他人的现代化道路或沿用他人的现代化模式,而必须依据国情独立进行选择,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开拓现代化道路、确立现代化目标,把推进现代化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毛泽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针对盲目崇拜外国经验和技术的倾向,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正是基于独立自主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独立自主探索的结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总结。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复杂繁重的任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才能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权,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只有协调推进,才能避免现代化的“短板效应”。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起步的。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里从经济现代化入手启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既是改变国家经济落后面貌的需要,也是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确立,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对现代化国家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在选择现代化道路、确立现代化目标时,将现代化领域在原有经济、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整体性社会变革。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时指出,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协调性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同时,重视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智慧,诠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协调推进,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国家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诠释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展开和经验积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有赖于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创造文明形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现代化是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难以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难以回避的历史发展任务,任何民族和国家要摆脱落后、走向发展,都必须经历现代化的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政治主导力量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现代化道路存在较大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化可分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两种类型。“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起步时间早,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源于自身,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有获取资源、拓展市场的便利条件;“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起步时间晚,启动现代化的因素包含外部刺激,拥有“后发优势”,但获取资源、拓展市场面临较大障碍。世界现代化的两种类型,具体到不同民族和国家,又存在较大差别。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迄今为止,西方主流观点认为,随着国家逐渐现代化,任何国家都会变得像西方国家一样。总体来说,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只有一种类型的现代化,那就是西式的现代化。这在我看来大错特错,我认为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市场和竞争的产物,同样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与属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不同,与同属“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亚洲其他国家也不相同。中国作为世界上超大规模的国家,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新型的发展和进步。从中国式现代化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应从自己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出发进行选择,不可只将一种现代化类型、现代化模式推广于世,更不可通过强制手段扼杀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自主性。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不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结果的文明形态同样存在差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今后之问题,实为复活与否之问题”,“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这里所说的“第二次之大贡献”,就是要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表达了对于新文明的向往。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新纪元》一文,认为“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再次明确表达了对新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新文明的创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目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实际上就是要创造新的文明形态。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政协的开幕词中提出,中华民族要“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这里确立了新中国发展的文明目标,提出了新文明建设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既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又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具有独特内涵和精神气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也是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了人类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又将引领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从中国式现代化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文明形态的形成,文明的创造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促进文明形态的创造,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现实表达。如前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创造,“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的发展趋势,预示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不同社会制度取长补短、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共商共建共享,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没有改变,当今所处的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人类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与现实过程,既要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考虑各民族、各国家具体发展道路的特点,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不能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普遍化、绝对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执政使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国际主义担当等方面,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执政地位、实施执政理念、担负执政使命、实现执政理想。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无论是现代化价值立场的确立、现代化目标的设定、现代化步骤的设计,还是现代化重点的把握、现代化路径的选择、现代化实践的推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负责人的汇报后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我们是依靠政治来领导,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党的领导范围、领导方式的厘定,党领导一切自然包含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申明:“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一切是党的执政地位的体现,也是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度出现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中国式现代化尽管涉及各领域各方面,但基础仍在于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其他各方面变革,实现整体性社会变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正是从经济着手的,“四个现代化”包含的工业、农业现代化属于经济现代化。邓小平在强调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设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一目标具体化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在追溯中国式现代化历程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追求来看,推动经济发展是执政的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执政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国家现代化彰显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是以党通过自我革命以达到长期执政为前提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强大支撑。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奥秘所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使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从而担负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来看,通过自我革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通过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制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至为重要。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力求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956年11月,毛泽东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对于世界和平的维护,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担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贡献,并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发展机会、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带动了世界的发展。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7.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合作平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但不同国家的现代化仍存在一些相通的地方、面临相似的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十四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富有国际主义情怀和国际主义担当,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引领时代的作用,体现了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胸怀天下的格局。
认识规律、阐释规律并非易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事业,其蕴含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也处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其蕴含的规律将逐步显现出来,对规律的认识也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三大规律,远未完成三大规律的叙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对三大规律的叙事也将继续下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将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广州,51063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阐释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视野研究”(21VSZ07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光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